常規(guī)凝血功能檢測臨床意義
常規(guī)凝血功能為手術(shù)前必查項目、血栓前檢查項目及監(jiān)控臨床口服抗凝藥物患者?;颊咦≡鹤鍪中g(shù)前,醫(yī)生總會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功能檢查,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時間(PT)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(APTT)、凝血酶時間(TT)、纖維蛋白原(FIB)、D-二聚體(D-Dimer)。目的是在術(shù)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無缺陷,以事先有所準備,防止術(shù)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。人體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。當人意外受傷流血時,止血功能迅速發(fā)揮作用,使血液凝固堵住傷口而止血,避免血液大量丟失。當患者需要手術(shù)時,醫(yī)師必須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,如止血功能不健全,患者術(shù)中可能會大出血以至發(fā)生手術(shù)意外甚至死亡。正常參考值:使用不同 試劑的參考區(qū)間可有差異 1.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(APTT):需與正常對照比較超過10s以上異常2.凝血酶原時間(PT):需與正常對照超過3s以上異常?;顒佣?80-120% INR:0.8-1.24.凝血酶時間(TT):需與正常對照超過3s以上異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(APTT):主要反映內(nèi)源性凝血系統(tǒng)狀況,常用于監(jiān)測肝素用量。增高見于血漿因子Ⅷ、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減低:如血友病A、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癥;降低見于高凝狀態(tài):如促凝物質(zhì)進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。凝血酶原時間(PT):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(tǒng)狀況,其中INR常用于監(jiān)測口服抗凝劑。延長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、Ⅴ、Ⅶ、Ⅹ缺乏及纖維蛋白原缺乏,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見于維生素K缺乏、嚴重的肝臟疾病、纖溶亢進、DIC、口服抗凝劑,或血液循環(huán)中有抗凝物質(zhì):如抗因子 Ⅷ 或因子 Ⅸ 抗體等,且系統(tǒng)性紅斑狼瘡及一些免疫性疾病也可延長;縮短見于血液高凝狀態(tài)和血栓性疾病,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和腎病綜合征等。 INR 為國際標準化比率(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)的縮寫。INR 可有效監(jiān)測使用抗凝藥物的效果,例如華法林。INR值越高,血液凝固所需的時間越長。當 INR 值高于 4.0 時,提示血液凝固需要很長時間,這可能引起無法控制的出血,甚至死亡。而INR 低于 2.0 不能提供有效的抗凝。健康成年人,INR 值大約 1.0;有靜脈血栓的患者 INR 值一般應保持在 2.0~2.5 之間;有心房顫動的患者INR值一般應保持在 2.0~3.0 之間。纖維蛋白原(FIB):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的含量。增高見于急性心肌梗死;減低見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凝血酶時間(TT):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轉(zhuǎn)為纖維蛋白的時間。增高見于DIC纖溶亢進期,低(無)纖維蛋白原血癥,異常血紅蛋白血癥,血中纖維蛋白(原)降解產(chǎn)物(FDPs)增高;降低無臨床意義。D-二聚體(D-Dimer):主要反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。D-二聚體的臨床檢測主要應用在靜脈血栓栓塞(VTE)、深靜脈血栓形成(DVT)和肺栓塞(PE)的診斷。增高:見于繼發(fā)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,如高凝狀態(tài)、彌散性血管內(nèi)凝血、腎臟疾病、器官移植排斥反應、溶栓治療等。心肌梗死、腦梗死、肺栓塞、靜脈血栓形成、手術(shù)、腫瘤、彌漫性血管內(nèi)凝血、感染及組織壞死等也可導致D-二聚體升高。